买球网址

“诵革命诗词·学党史知识”丨党史学习教育系列(四)

发布者:曹魁发布时间:2021年07月24日 00:00浏览次数:

前言

20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奋进的中国迈上新的征程。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在新征程上攻坚克难、奋勇前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用好红色资源学党史,赣南师范大学创新形式、丰富载体,依托学校“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联合“赣江诗会”,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重点建设项目(20JDZDI11)的资助下,推出“诵革命诗词·学党史知识”系列专题,邀请国内著名文化学者、语言文字工作者、广播电视主持人及师生党员诵读革命诗词,同时介绍与之相关的党史知识和革命故事,打造党史学习教育有声专题教材,激励全校师生感悟信仰力量,弘扬革命精神,切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务求实效、走在前列。

本期,我们推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原司长姚喜双老师朗诵毛泽东同志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卜算子·咏梅》和《七律·冬云》,学习诗词背后的党史知识,感悟党的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诵革命诗词




七律二首·送瘟神

毛泽东(1958年)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诗词背景

1956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强调“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并且把消灭血吸虫病写进了《农业发展纲要40条》。同年,中共中央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派出大批医疗队到疫区进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工作取得明显的效果,疫区余江县人们提出了“半年准备,一年战斗,半年扫尾”的口号,发挥冲天干劲,与瘟神作战,并大力兴修水利,填平沟壑,根绝血吸虫的滋生地,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根绝了血吸虫病。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这个消息,刊载了通讯《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毛泽东读后十分欣慰,彻夜未眠,第二天早晨便写了这两首诗,并在诗题下用一段优美的文字描述了作诗时的喜悦心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1961年)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诗词背景

1960年6月,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召开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苏共代表团和中共代表团发生激烈争论。会后,苏联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几百个协定和合同,停止供应重要设备。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对华经济封锁。苏联的严重措施,实际上断绝了中国从国外获取先进技术装备的正常渠道。与此同时,中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做准备。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辞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义,于是他再续一首与陆游的词风格不同的咏梅词,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此词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






七律·冬云

毛泽东(1962年冬)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诗词背景

1962年冬,中国经历了3年特大灾荒,国际上正鼓噪着一片反华叫嚣,国际国内形势严峻。但真正的革命者则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毛泽东在1962年的生日写下此诗。




学党史知识



一场全党全民总动员的血防运动


1955年11月,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成立了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柯庆施为组长,魏文伯、徐运北为副组长。11月23日至25日,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必须把消灭血吸虫病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实行充分发动群众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在血吸虫病的预防方面,科研工作者广泛调查了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掌握了不同类型地区的感染方式;系统研究了钉螺的生活习性和其有效的杀灭方法;掌握了多样的粪便处理和在粪便中消灭血吸虫卵的方法;研发了新型口服药剂和药物、中医中药疗法等,治愈大量血吸虫病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

1958年1月25日人民日报一篇《群策群力灭尽钉螺 全国防治血吸虫病运动热火朝天》的报道中呈现了全民血防运动热火朝天的一幕幕:

“上海市参加灭螺工作的军、民四万多人,连日来在零度下的气温中用一百多部抽水机昼夜不停的工作,他们要把有螺沟渠的水吸干,消灭水线上下的钉螺。”

“江苏省江都县结合灭螺工作,所积的肥和所造的肥够五万零五百九十四亩地施肥之用,同时扩大耕地面积二百三十八亩,疏通河道和灌溉沟十万公尺,并且捉到鱼一万二千六百七十二斤。群众说:这正是一举五得。”

各地群众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发掘新方法,做出很多有益尝试。镇江市是长江下游和江苏省的水运要道,船民“以水为生”,经常接触江水,因此,在船民中有近半数的人患有血吸虫病。船民们因地制宜,创造了很多适合水上生活习惯的管理粪便的办法。他们根据各种式样和大小的船舶,制造了各种马桶。轮船上过去的厕所都是没底的,都将其改置成可盛70斤粪便的大马桶。木帆船和渔船也都购置了大小马桶,渔船船身太小,没处安放马桶的,就用铅丝把马桶吊在船尾上。船上的猪畜粪便,也专门有个小组收集畜粪。为了使船民的粪便统一进行封池,在镇江沿江码头上统一修建了厕所和二个蓄粪池,并且组织专业的收粪小组,每天按时摇小船巡回水上收集粪便,并代船民在船上水桶内洗刷马桶。

1956年至1958年春,江西省余江县结合冬修水利工程,采用土埋和药杀,消灭了全部96万平方米的有螺面积。同时,开挖了87条全长330华里的新沟;在粪便管理方面,村村新建了公共厕所和储粪窖,实行专人管理;在用水管理方面,村村挖了新井、新塘,并筑了井台、井圈,每口井设置了公用吊桶,保证了群众用水安全;在治病方面,采取设组驻村,就地治疗的办法,革新治疗技术,推行短程疗法,加快了治病进程;凡查出的病人、病畜全部获得了治疗。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第7版发表江西日报记者陈秉彦、人民日报记者刘光辉联名撰写的《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长篇报道,称赞余江“在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战线上插上了第一面红旗——首先根除了血吸虫病,给祖国血吸虫病科学史上增添了新的一页。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毛主席就是在看到这篇报道后,欣然提笔写下了《送瘟神二首》。


——光明网 2019年02月23日


读革命故事



即兴挥毫送瘟君

——《七律二首·送瘟神》的故事


两千多年来,在中国的诗坛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位。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登载了一篇关于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的文章。毛泽东看后浮想联翩,他想到了在解放以前,中国流行的血吸虫病在共产党没有发动群众扑灭之前,如同牛郎在时一样,悲者自悲,欢者自欢,多少年代就这样流水似地过去了......他感慨万千,即兴而作《送瘟神》。在写完这首诗后,他给当时的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胡乔木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睡不着觉,写了两首宣传诗,为灭血吸虫而作。……请你同《人民日报》文艺组的同志商量一下,看可用否?如有修改,请告诉我。如可以用,请在明天或后天《人民日报》上发表,不使冷气。灭血吸虫是一场恶战。诗中坐地、巡天、红雨、三河之类可能有些人看不懂,可以不要理他。过一会儿,或须作点解释。”

但《送瘟神》没有如毛泽东最初所希望的那样在一两天内发表,而是三个月后,到1958年10月3日登在《人民日报》上。推迟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作者自己反复修改所致。毛泽东有一个习惯,即每次修改完的诗词,总还要再誉抄一遍,对于定稿尤其如此。

这两首《送瘟神》诗发表后,胡乔木又收集反映了一些读者的建议。他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提到:“《七律·送瘟神》中‘千村薜苈人遗矢’,通过查阅有关典籍结果,拟作‘千村薜荔人遗矢’( 苈只用于亭苈,系十字花科植物,即焊菜;苈字不与薜连用,亦不单用)。

毛泽东阅悉后对胡乔木说,把“荔”写成“苈”是笔误,同意按读者的建议改过来。后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徐永军同志在查阅档案的过程中,发现附在毛泽东7月1日的这封信的后面,有经胡乔木誉清、毛泽东又作了修改的《送瘟神》手稿。手稿中的用词遣字与后来正式发表的有几处不同,但“薜荔”二字却依然如此,未作任何改动,足证“笔误”一说确凿无疑。


——摘自《毛泽东诗词故事》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49页


上一条:“诵革命诗词·学党史知识”丨党史学习教育系列(五) 下一条:“诵革命诗词·学党史知识”丨党史学习教育系列(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