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全党全民总动员的血防运动
1955年11月,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成立了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柯庆施为组长,魏文伯、徐运北为副组长。11月23日至25日,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必须把消灭血吸虫病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实行充分发动群众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在血吸虫病的预防方面,科研工作者广泛调查了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掌握了不同类型地区的感染方式;系统研究了钉螺的生活习性和其有效的杀灭方法;掌握了多样的粪便处理和在粪便中消灭血吸虫卵的方法;研发了新型口服药剂和药物、中医中药疗法等,治愈大量血吸虫病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
1958年1月25日人民日报一篇《群策群力灭尽钉螺 全国防治血吸虫病运动热火朝天》的报道中呈现了全民血防运动热火朝天的一幕幕:
“上海市参加灭螺工作的军、民四万多人,连日来在零度下的气温中用一百多部抽水机昼夜不停的工作,他们要把有螺沟渠的水吸干,消灭水线上下的钉螺。”
“江苏省江都县结合灭螺工作,所积的肥和所造的肥够五万零五百九十四亩地施肥之用,同时扩大耕地面积二百三十八亩,疏通河道和灌溉沟十万公尺,并且捉到鱼一万二千六百七十二斤。群众说:这正是一举五得。”
各地群众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发掘新方法,做出很多有益尝试。镇江市是长江下游和江苏省的水运要道,船民“以水为生”,经常接触江水,因此,在船民中有近半数的人患有血吸虫病。船民们因地制宜,创造了很多适合水上生活习惯的管理粪便的办法。他们根据各种式样和大小的船舶,制造了各种马桶。轮船上过去的厕所都是没底的,都将其改置成可盛70斤粪便的大马桶。木帆船和渔船也都购置了大小马桶,渔船船身太小,没处安放马桶的,就用铅丝把马桶吊在船尾上。船上的猪畜粪便,也专门有个小组收集畜粪。为了使船民的粪便统一进行封池,在镇江沿江码头上统一修建了厕所和二个蓄粪池,并且组织专业的收粪小组,每天按时摇小船巡回水上收集粪便,并代船民在船上水桶内洗刷马桶。
1956年至1958年春,江西省余江县结合冬修水利工程,采用土埋和药杀,消灭了全部96万平方米的有螺面积。同时,开挖了87条全长330华里的新沟;在粪便管理方面,村村新建了公共厕所和储粪窖,实行专人管理;在用水管理方面,村村挖了新井、新塘,并筑了井台、井圈,每口井设置了公用吊桶,保证了群众用水安全;在治病方面,采取设组驻村,就地治疗的办法,革新治疗技术,推行短程疗法,加快了治病进程;凡查出的病人、病畜全部获得了治疗。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第7版发表江西日报记者陈秉彦、人民日报记者刘光辉联名撰写的《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长篇报道,称赞余江“在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战线上插上了第一面红旗——首先根除了血吸虫病,给祖国血吸虫病科学史上增添了新的一页。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毛主席就是在看到这篇报道后,欣然提笔写下了《送瘟神二首》。
——光明网 2019年02月23日